Mario的旅居台北總結:生活方便了,人情卻淡了

租屋:想「家」卻很難
住,是旅居生活的起點。我早有心理準備台北租屋不便宜,但真正開始找房子才發現,這比我想像中更複雜。
我一開始在本地租屋網站591找房子,但因為合約都是一年起跳,短租的房子非常少,條件也不太理想。分租套房在台北很普遍,但想要有廚房、有客廳的獨立公寓卻非常難找。我最後用了Airbnb,雖然他很多房源是共享房屋,真正獨立又價格合理的房源很少,但總算有一點選擇。
其實我原本是打算要住在大安區的。在查找資料時,大安區有便利的交通網路、綠地超市多、美食選擇多又很有國際氛圍,即便是台北房價偏高的區域我都想試試看。
我最終落腳在信義區的一間獨立公寓,價錢 $1,5000港幣,絕對不便宜,但交通便利,空間也不錯。信義區、東區、大安區這些所謂的蛋黃區,租金可以是新北市的一倍左右。雖然很多朋友勸我搬去新北市降低成本,但旅居拍內容始終是我的工作,還是想在交通最便利的區域,感受一下台北的車水馬龍吧。(我的家距離著名Gen Z酒吧Fake Sober只有10分鐘的步行距離。)
每次經過地產店,動輒千萬以上的房價,讓我忍不住問:「真的有一般人買得起的房子嗎?」房仲笑著告訴我,「市中心這幾年根本沒什麼低價房了,你要便宜一點,只能去萬華試試。」這種「土地供應問題」,和香港的樓市其實十分相似。


物價:曾經的銅板美食去哪裡了?
「台北物價越來越貴」,已經成為當地人的日常抱怨之一。在超市隨便買點生活用品,帳單常常讓我錯愕:這些奶製品的價錢,怎麼比香港還要貴?
雖然傳統夜市的銅板美食尚在,但當你想吃稍微有點質感的西餐或異國料理時,花費馬上就翻了幾倍。在旅居的日子裡,我學會了去挖掘在地的小吃店和老攤販,這才是台北生活的省錢之道。
不少觀眾留言問我:「台北生活到底貴不貴?」老實說,短短一個月的生活,讓我感受到台北的物價和我原本預期有不小的落差。
先從最大的開支——租房說起。這次我租了一間在信義區的Airbnb獨立公寓,月租已經要港幣一萬五到兩萬元。而如果願意搬去稍遠一點的新北市,租金可以大幅降低,大約是市中心的一半左右。這種蛋黃區和蛋白區的租金差距,比香港還誇張,也讓很多想省錢的朋友不得不遠離市中心。
日常飲食方面則更有趣。如果你願意多嘗試街邊小吃、傳統早餐店或夜市攤位,其實消費還算便宜。牛肉麵或小吃通常港幣三十元到五十元就能吃飽。但如果稍微講究一些,去咖啡店點一杯咖啡或西餐廳吃頓飯,就會瞬間覺得自己的錢包好像漏了一個洞。尤其是去超市買日常用品時,隨隨便便就能刷掉幾百港幣,這種落差總是讓我覺得有點錯愕。
當然,交通方面的開支比較友善,捷運、公車和Ubike,共享機車費用都相對低廉。整體而言,台北的生活成本高不高,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生活選擇和區域。省錢的生活絕對可能,但想過上更舒適的日子,則需要更多的預算來支撐。


交通與智慧城市:台北人的小確幸
很多亞洲城市的交通都很方便,但台北給我的印象更加深刻。除了四通八達的捷運系統,這座城市將智慧城市的概念巧妙融入了日常生活,讓人覺得住在這裡是一種輕鬆而又充滿新鮮感的體驗。
但其實我最喜歡的是Ubike。這種共享自行車在台北幾乎是隨處可見,只要用悠遊卡或手機掃碼就能輕鬆使用。住在市中心的我,常常懶得搭捷運短程轉車,Ubike就成為我每天出門必備的交通工具。另外,雖然我沒有駕照,但共享機車(例如GoShare和Wemo)非常普遍,請朋友載我幾程,比起搭公車或走路,騎著機車穿梭街頭,既方便又有趣,讓我真實感受到「生活在台北」的愜意感覺
來到台北最水土不服的是,每一次買東西,店員都會看著我問我:「統編載具需要嗎?」第一次聽到的時候以為被下了咒語,直接在原地愣住三秒鐘。 原來他是台灣的智慧特產「載具」。把發票電子化,除了環保,也省去拿一堆單據和保管的麻煩。所以後來我每次結帳都會出示載具條碼,讓資料自動記錄在雲端,還可以自動幫我參加台灣特有的發票抽獎,只可惜我沒有中獎,慘⋯⋯
台北的這些智慧城市元素,並不是什麼宏大的科技計畫,而是融入生活的細節中,讓每一天都變得更方便、更舒適,這或許就是這座城市的小確幸吧。


環保:台北生活的終極考驗
如果要說我這次在台北旅居最難忘的體驗,絕對是垃圾分類。不是開玩笑,這可能是台北生活最嚴肅的一件事。
「給愛麗絲」音樂響起,每個人拿著分類好的垃圾有序排隊,這是我在台北最有記憶點的畫面之一。
最特別的是垃圾車的時間和方法:台北並沒有隨處丟棄垃圾的地方,每天必須在固定時間,把分類好的垃圾拿到指定地點排隊等垃圾車。如果你錯過了垃圾車時間,抱歉,垃圾就得再放一天,或是趕緊跑去別的路口追上垃圾車。
我都用一個名叫「台北倒垃圾」的App,它可以查詢垃圾車的路線和精確時間,讓你避免錯過垃圾車而堆得滿屋垃圾的窘境。但就算這樣,我第一次倒廚餘的經驗還是嚇得我花容失色。我照著本地人的建議,把廚餘冷凍後再丟掉,沒想到手一滑,冰塊般的廚餘從袋子裡掉出來,正中廚餘桶內的湯汁濺到我臉上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這就是融入當地生活必須經歷的儀式感吧。
這就是旅居最有味道的地方:帶點狼狽,卻又真實到令人難忘。
如果你不想每天追垃圾車,唯一的方法就是多付一點錢,租有物業管理的公寓,垃圾問題會由物業人員幫你解決。但這樣的公寓在市中心通常租金更高,這又是另一種取捨了。
垃圾分類,或許看似微不足道,卻是融入台北生活最真實也最重要的一課。


人情:淡了,還是我期待太多?
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」,但這次在台北一個月,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明顯少了。或許是後疫情時代、或許是科技進步,面對面的互動機會變少,我竟然開始想念過去那種「沒那麼方便,但人與人總有機會多聊兩句」的日子。
但這並不代表台北就變得冷漠。計程車司機跟我聊台灣歷史、檳榔攤的越南姊姊跟我用我僅懂的越南語互動,這些看似不經意的互動,反而成了我最珍貴的回憶。


總結:城市沒有完美,只有適合
住滿一個月後,很多人問我:「台北適合長住嗎?」
對我來說,這沒有標準答案。每個地方都有不完美的地方,但正因如此,才讓每一個旅居過的城市,顯得特別難忘。
在台北,雖然物價不低、租屋不易、人情似乎也淡了些,但這座城市的步調,剛剛好能讓我在香港與其他亞洲城市間找到一個喘息點。它沒有東京那麼緊繃,也不像曼谷那麼吵鬧,台北是一座適合慢慢體會、細細品味的城市。
真正的旅居,不是找一個最完美的地方,而是學會如何與這個城市共存、共鳴,學習欣賞它的優點,並接受它的缺點。
下一次,我將會前往曼谷繼續探索。我們下一篇文章見。
Member discussion